首页>财经 > 正文

焦点快看:康为世纪 核酸检测IPO“遗孤”

2022-12-20 16:53:13来源:一点财经

有人梦断,有人梦圆,往往不过一线间。这里要说的不是冲击世界杯的足球队,而是冲击资本市场的核酸检测公司。

三年前,疫情伊始,核酸检测还只不过是IVD行业的一个细分业务领域,然而今天它不仅跃升为百亿级赛道,更被市场端单独拎出来称作“核酸检测行业”,可见其被赋予的特殊预期。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如此之高的行业关注度,必然会催化一票企业奔赴资本市场。然而,风向转变的就是这么快。

核酸检测这个闻之足令大众咽痒鼻酸的行当,在台面上的利润与台面下的利益不断被曝露出来的时候,这个本当是服务公共卫生系统的好产品,却多了那么一丝“过街鼠”的味道。

于是,不久前人民网评论文章《禁止核酸检测公司上市》的官媒发声带动下,核酸检测公司做大做强的资本雄心,就变成了不合时宜且离谱的野望了。

在沪深两市交易所声明从严审核核酸检测公司IPO和拿出翌圣生物这个倒霉鬼“祭旗”的行动中,正在IPO走流程中的那十余家核酸检测产业链公司,瑟瑟发抖中。

也有幸运儿。就比如10月25日挂牌科创板的康为世纪(688426.SH)。

尽管没有受到大资本簇拥环绕的菲鹏生物那么显眼,但在今年5家已过会的核酸检测企业中,康为世纪却是目前唯一拿到了上市资格的那家。而菲鹏生物只有默默撤销了创业板的上市申请,再度倒在资本市场门口。

但上市就无忧了吗?显然二级市场对于核酸检测上市公司的追捧,已非一两年前那么狂热了。事实上,民情舆论都对核酸检测上市公司股价产生了影响。

即便有如新手的康为世纪。上市首日便跌破48.98元的发行价,开门黑的下跌了近11%。后虽有一波小炒,但如今股价似乎还正在离40元的价格渐行渐远。

这就是新冠检测股该有的模样?这个被很多人骂作是赚钱赚麻了的行业企业,到底还有没有潜力?有没有能够稳住投资者信心的亮点?

康为世纪,是个再好不过的观测参照物了。

被催肥的小而美

“作为国内少数实现分子检测核心环节完整业务布局的生物科技企业”,康为世纪不仅成功上市,而且IPO也拿了一个“好价”。

公司发行价格为48.98元,像不像商场里拿捏人性的那种“大零头”定价。实际上,其发行市盈率达到了40.8倍。

虽在科创板还属小巫,但要做市场对比则能看出这个价格是有“含水量”的。同期,中证指数公司发布的“医药制造业(C27)”指数,截至2022年12月12日(T-4日),行业最近一个月平均静态市盈率为 26.51 倍。

实际上,二级市场对于康为世纪的发行定价早已表露出风险意识。

10月19日,康为世纪披露科创板上市发行结果公告称,网上、网下投资者放弃认购股数全部由保荐机构(主承销商)包销,弃购的股份的数量为 26.67万股,弃购金额为1306.4万元。

果不其然,首日康为世纪就为打新的投资者们上了一堂风险教育课,当日中签者就相当于每签亏损2500元左右,如果持有到现在,亏损面则扩大到近24%,也就是近6000元。

究其原因,一方面或是受防疫政策调整等因素影响;另一方面,或也与康为世纪早期估值过高有关。

上市前,康为世纪的估值便在泰州产投、毅达创投等资本机构的推动下膨胀了一大圈,其估值水平远高于同行。

较最初一轮增资时的6亿估值相比,康为世纪如今35亿元市值已然翻了数倍。IPO后康为世纪的实控人、董事长王春香身价也水涨船高,拥有上市公司45.08%股份的他身价一度达19亿元。

需要说明的是,主营分子检测底层核心技术的康为世纪之所以能迅速切入“核酸赛道”,与王春香这位董事长的履历不无关系。

说起来,王春香出生于1967年,北京大学植物学学士、植物生理学硕士,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病理学博士。

毕业后,王春香选择创业,在最初成立了一家为从事分子检测的科研人员提供样本处理所需的质粒提取系列产品的公司。后来公司被收购后,王春香在2007年二次创业成立了康为世纪,主营分子检测底层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

需要说明的是,核酸提取是分子检测的重要基础,王春香则是国内核酸提取行业的开创者之一,且康为世纪作为主要起草人制定了2019年发布的《核酸提取纯化试剂盒质量评价技术规范》,建立了行业准入标准。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康为世纪并不为人所知,直至2020年才凭疫情爆发带来的业绩红利迎来了首轮融资,并且幸运的扣开了资本市场的大门。

回想起来,这是何其幸运的一件事。没有疫情助攻,康为世纪会和许许多多细分领域公司一样,为生计卷来卷去,顶多成为“小而美”的存在。

而现在,进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好歹有了30、40亿的市值护体,这就是一道高悬的护城河,足以让同类型的公司望眼欲穿。

有了资本实力,再谋求更高纬发展或是转型,已然是站在了不同层次的台阶上。康为世纪无疑是幸运的。

难解“后遗症”

但或许这样的康为世纪进入股票市场,也是不幸的。

毕竟资本市场是个晴雨不定,追捧一家公司和抛弃一家公司速度同样快的修罗道场。

何况,前脚大资本还在鼓吹核酸检测是千亿大市场,引得相关行业企业跑步入局,后脚官媒和民间舆论围绕核酸检测利益链的“弹劾”声起,一瞬间就扭转了核酸企业的市场形象。

此外,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大幅度调整,核酸检测似乎也在大面积退出舞台,而被抗原检测取而代之。

要知道,核酸检测主要是靠政府采购,而抗原检测则主要是靠商业市场的销售,因此核酸检测行业的红利很可能就此终结。可想而知,康为世纪这种核酸检测高度相关企业,将会受到何种影响。

招股书显示,康为世纪业务覆盖上游原料酶、中游核酸保存及核酸提取纯化、下游分子检测服务等多个业务板块,被业内称为“分子检测全产业链布局第一股”。

其分子检测产品收入作为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占比一度超八成。其中,有关新冠疫情的业务,主要涉及上游试剂(核酸保存试剂、提取剂以及原料酶)、核酸检测服务及海外试剂盒3个部分。

核酸保存和核酸提取试剂为其最重要的核酸检测业务,2020年、2021年共对外提供该类产品超8300万人次。不难发现,康为世纪的收入来源与新冠疫情紧密相关。

数据显示,自疫情爆发后,其超50%收入来自新冠相关产品及服务,且在2020年营收、净利双双突破亿元。而在疫情爆发前,康为世纪的归母净利润均不足千万,远不足科创板5000万元的上市标准。

或因如此,随着时代红利逐渐褪去,康为因疫情带来的业绩爆发未能持续,2022年前三季度,其营收、净利润仍同比增长了68.70%、73.52%,增速相比之前放缓。同时,公司的盈利能力也有下滑,毛利率也开始下降。

从数据来看,2021年,康为世纪新冠产品的毛利率为68.95%,较2020年下降10.51%,其他产品毛利率虽涨1.6%,但整体毛利仍低了4.83%。

要知道,虽然核酸检测龙头企业的业绩增速今年第一季度集体踩下刹车,但整体毛利率依然处于较高水平:

如同行可比公司中非鹏生物、诺唯赞的毛利率自疫情后均一度超90%,业内平均值也维持在80%-90%的水平,而康为世纪的的主营业务毛利率则在70%-80%之间,明显低于同行水平。

对此,公司解释称“公司规模较小,前期需要较多投入,单位产品成本偏高”。

不难发现,康为世纪包括核酸检测服务在内的各项产品单价已经出现下滑。

数据显示,2020年、2021年,公司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服务相关收入分别为3074.18万元、5930.01万元,销售数量19.94万人次、172.53万人次,产品平均单价为154.21元/人次、34.37元/人次,一度下滑近5成。

而除了疫情政策方面影响业绩外,康为世纪在产业链的地位或本就偏于弱势。

比如其在招股书曾提到,受限于销售推广能力,公司在新冠发展初期实际未进入该领域,与下游试剂盒厂家的客户关系相比同行业公司较薄弱,导致公司在新冠疫情发展初期未进入国内新冠核酸检测试剂盒供应链。

值得关注的是,康为世纪在报告期还存在大客户、大供应商系同一方控制的情况。

据招股书,华大基因为康为历年的第一大客户,历年贡献收入占比在10%以上,而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健担任董事的华大智造也同时为其2018年、2019年的供应商。

相比同行,康为世纪对新冠核酸业务的依赖度较高。相比之下,其有超50%收入来自该类业务。

近日刚过会的科为达历年核酸类业务收入占总营收比仅不到10%,被称为行业龙头的迪安诊断、金域医学等上市公司,以及最近刚被终止审核的翌圣生物核酸业务占比均在40%左右。

据了解,康为世纪拟募资10亿元用医疗器械及生物检测试剂产业化项目、分子检测产品研发项目等领域。

而实际上,其产能利用率并不饱和,比如在主要产品中,核酸保存试剂(万人份)的产能利用率自2019年的98%降至84%,另外两项产品产能利用率也均不及100%。

未来来得不明显

核酸检测之外,康为世纪还能看什么?

事实上,专攻核酸提取和保存的康为世纪之所以能顺利上市,还是由于它还可以将核酸提取、核酸保存这些分子检测中的底层技术应用到更多元的场景中,比如幽门螺杆菌检测。

这也是康为世纪接下来的投研重点方向。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分析》报告,2016年至2020年间,国内核酸提取纯化试剂市场从3.4亿元增长至16.8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近50%。

而在康为世纪招股书提到,核酸提取市场近年之所呈现爆发式增长,与肿瘤早筛的逐步推广有关。

这或许也是康为世纪押宝消化道肿瘤早筛行业作为第二增长曲线的重要原因。招股书显示,康为世纪在研的产品管线共6条,幽门螺旋杆菌相关的产品将是接下来的开发重点。

对此,康为世纪还称在上述研发管线中,粪便样本幽门螺杆菌检测试剂盒和消化道致病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市场上尚无同类产品,其他管线产品已上市同类产品均少于3家。

不过这一领域,早已有诺辉健康、万孚生物、鱼跃医疗等多家知名厂商布局。

肿瘤早筛并不是新概念,在各种利好下早已群雄竞逐,一些重磅产品已进入研发后期或商业化阶段;但另一方面,业内仍有声音认为肿瘤早筛其实就是在收“智商税”。

在这一背景下,肿瘤早筛企业的产品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

不过,康为世纪却曾出现过合规性问题,比如其泰州筛查项目对10万人口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及结直肠癌筛查时使用了仍未获得注册批准的产品,并因此遭到上交所“四连问”。

再者这一行业因需要高研发投入及销售支出,对企业资金要求也较高。而康为世纪近年来虽然收入激增,但大多为纸上收入。

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应收账款为1.33亿元,占总营收33.41%,而同行百普赛斯、诺唯赞应收账款占比分别为18.41%、28.03%,同时经营现金流净额由正转负,净流出超1亿元。

除此之外,在技术实力上康为世纪或也落后同行。

从其近年来的研发投入来看,2019年至2022年前三季度,其研发费用分别为1394.27万元、2375.94万元、3858.30万元、4594.39万元,而研发费用率分别为18.86%、10.19%和11.40%,均略低于同行的18.86%、11.72%、12.1%。

从专利数量上来看,康为世纪目前有14项发明专利、27项实用新型专利;诺唯赞有32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19项;透景生命共有62件专利,发明专利占比超6成;菲鹏生物专利则约460件。

靠疫情“起飞”的新冠概念股并非康为世纪一家,而康为世纪也并非是走在最前面的一家,如今时代红利逐渐褪去,康为又将如何实现突围,或还有待市场考量。

标签: 资本市场 上市公司

责任编辑:

免责声明

头条新闻

精彩新闻

精彩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