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经济蓝图”出炉,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利好哪些板块?-独家焦点
2022-12-20 16:41:53来源:满投财经
12月15日-16日,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对2023年的国内经济工作进行了规划。会议对2022年经济进行了总结,提出明年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并在通告中给出了“扩大内需”、“产业升级”与“预期修复”三大主线。
本次会议的召开正值疫情防控政策发生重大调整之际,其意义与影响力显著,有望成为明年年报窗口期之前权益市场的主线方向。中央经济会议提及了哪些内容,又利好哪些行业?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01
三大主线明确资产配置方向
对于2022年的经济情况总结,中央经济会议通稿给出的描述是“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这是自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后,一直保留至今的重要论断,这说明当前国内的整体经济环境并未改善,经济依然处于下行周期中。从2022年全年CPI和PPI的当月同比变动来看也符合上述论调,出口、投资、消费都不容乐观。
整体上,经济会议对明年经济复苏是处于乐观态度的,会议指出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各项政策效果持续显现。为了实现经济上的复苏,会议也针对压力提出了对症的发展方向,即文章开头提到的“扩大内需”、“产业升级”与“预期修复”,为未来一年大类资产配置给出了方向。
在内需方面,会议强调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等,并提及了“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明确的消费场景,提出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结合近期的政策调整来看,扩大内需的主要落点将在疫后消费复苏和房地产政策调整,能够有效且快速地对经济复苏形成支撑。
产业升级是我国自“十九大”以来一直致力于落实的方向,是中国经济从低端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过渡的主旋律。本次中央经济巩固会议指出,要优化产业政策的实施方向,狠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并提及要在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过程中锻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加快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绿色低碳、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广。
而在预期修复方面,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认为修复经济的根本核心就在于扭转社会的弱预期,无论是防疫政策的调整对餐饮、出行旅游的利好,还是房地产企业交付、债务方面的负面预期,尽可能地使未来的不确定性减弱,就能够起到改善市场主体预期的效果。其中,有关明年的经济增长预期将是第一个关键,明年政府将恢复5%的增长预期,以表示自身对经济前景的乐观。
值得一提的是,在产业升级部分中,会议提及了有关数字经济的发展,提出在针对互联网行业的监管上,需要从过去的反垄断、防止资本无序扩张转为依靠更加清晰的法律和监管规则来维护市场环境。对过去一年持续承压的互联网企业,包括美团(03690.HK)、京东(09618.HK)、拼多多(PDD.US)等提供大量就业岗位的公司,有望在新的政策环境中迎来好转。
02
消费权益市场估值修复进行时
2022年年初以来,中国相关的股市持续表现不佳。截至12月16日,恒生指数、沪深300和纳斯达克金龙中国指数年初至今分别累计下跌15.9%、19.9%和 21.9%,年内两个谷底分别出现在3月中旬和10月下旬。11月以来,上述指数均迎来了实质性的反转行情,尽管近日有所回落,但在11月整月分别回升26.62%、9.81%和42.13%,回升明显。
从估值角度来看,当前中国权益市场整体估值尚处于较低的水平。沪深300指数的前瞻市盈率为12.4倍,低于13.5倍的过去三年历史中值。恒生指数前瞻市盈率为10.4倍,也低于10.9倍的过去三年历史中值。MSCI中国指数前瞻市盈率为11.7倍,显著低于12.8倍的过去三年历史中值。纳斯达克金龙中国指数的前瞻市盈率为20.4倍,远低于27.3倍的过去三年历史中值。
结合上述的分析来看,当前景气弱势的资产主要还是集中于互联网、消费、地产等,并顺着产业链影响上下游景气。宏观政策可以扭转景气弱势资产的方向,虽难重回高光,但估值仍基于弱势基本面,有望迎来一定的修复预期。而疫情政策的调整是近期影响最大的催化剂。随着疫情管理进一步优化,国内经济有望迎来有效修复。
以港股市场来说,受益于经济活动反弹的行业包括旅游、酒店、线下消费、医疗、黄金珠宝等产业。在岁末政策定调“扩大内需”的方向后,结合春节行情,上述行业四季度有望在业绩上迎来显著增长。而尽管地产行业受益于“三支箭”政策利好,但在当前整体基本面趋弱的背景下能起到的效果会较为有限,可以期待在年报季时间窗口时期地产股的表现。
从时间区间来看,从防疫政策放松到生产生活回到正轨需要数个月的时间,反映到财务报表上需要的时间或许更长,因此相关资产在初期上行的动力以情绪修复为主。随着经济的复苏,估值修复和基本面向好会同时体现在股价表现上,从而使得指数估值出现均值回归,甚至超出均值。但需要注意期间外部影响因素的冲击,若新冠疫情进一步恶化,或是政策支持不及预期,均有可能打断中国市场估值修复的进程。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