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房地产,风向变了,未来的房地产主体还会是商品房吗?:热消息
2023-04-21 21:02:42来源:云掌财经
中国楼市未来的趋势会是怎样的?
如果你把这个问题抛给chatgpt的话,他会给出这样的回答。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一些地区的房价可能会继续上涨,但增速会放缓;在其他地区,房价可能会出现平稳甚至下降的趋势。
最近几年,专家们也一直在说这样一件事,就是中国楼市,除了核心城市、核心地段一类人口流入地区,其他大部分人口流出地区的房价会越来越廉价。
我们都能想象得到这个趋势,但没想到的是,来得这么快。最近发生几个事件,单独来看好像没什么,但放在一起,似乎就指向了一件事情,那就是:中国房地产,风向变了。
首先是近期深圳频繁的大动作,似乎都在预示一点,天平开始向保障性房倾斜了。
先是深圳规自局公布了一份修订地价的通知文件中,明确提到,目前正在制订的深圳保障房政策中,取消了原来的安居房、人才房,新增了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住房类型。
人才房这个推出才不到半年,并且还非常火爆的产品,就这么寿终正寝了。
为什么呢?大家不难发现,这次取消的人才房、安居房都是具备一定商业属性的可售性住房。取而代之的公共租赁住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共有产权住房,都是更偏重于租赁的类型。这意味着,深圳开始向国家统一的住房保障系统靠拢了。
除此之外,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深圳的城市资源向保障性住房倾斜了。
前几天,深圳光明教育局新出的学区划分方案意见征求稿真是让光明区的业主都傻眼了。光明深中绕过了一墙之隔的商品房小区,反而优先提供给一公里外的保障房小区住户。
其实呢,从这个学校的名字就能看出来,这个学校建设的初衷,就是配建给两个大体量保障房的。
而深圳也并不是第一次发生这样的事,在二月份,深圳中学大鹏学校,也曾有过保障房业主子女优先就读的情况。
从这些事中,是不是能够看出一个可能的趋势,就是保障性住房能够享受到一定的城市资源倾斜。我们看待商品房和保障房的眼光,也许要变了。那么,未来的房地产主体还会是商品房?
另外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事情就是,房地产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开启了国进民退的时代。
以前,我们熟知的房地产龙头都是谁,碧桂园、绿地、恒大、万达等等,是民企占主流,地产十强里,六家民企,四家国企。而现在却反过来了,前十只剩下碧桂园和龙湖两家纯粹的民企。这样看来,房地产行业逐渐被国有资本主导的趋势是不是挺明显的?
再看看拿地的情况,去年第二轮22个重点城市的集中供地,前10的房企,60%是央企,30%是地方国企,有68%的土地被国有资本拿走了。
那么这些地用来干什么呢?
其实政策早就告诉我们了。2018年,深圳启动“二次房改”时,就明确了,未来保障房和商品房的比例大概是6:4,未来大部分的家庭住房能够靠保障房解决。
这个趋势只是发生在光明,只是在深圳吗?恐怕不是的,房住不炒,住房新模式以及租售并举,是一条越来越清晰的政策主线。而深圳,只不过是又一次跑在了前面。改革一向都是从试验田开始的,而改革一旦开始,对应的就是时代的转折。从深圳的动向来看,国家加速推进的楼市全面改革,已经离越来越近了。
看到这里,大家来回顾一下,中国人为什么会有一定要买房的想法?很大一部分是结婚就要买房的仪式感,而且仪式感的背后隐藏的是什么?是商品房的金融属性,我们习惯性的把他当做结婚的筹码。
而且在大部分老百姓眼中,结婚买房比租房更有保障,因为房子的金融价值能够成为家庭未来资产的重要保障。
而如果商品房的金融属性逐渐被淡化之后呢?那房子就只是房子,而不再是资产。
我们似乎习惯了房子的金融属性,把他看做一种投资品。因为过去,我们走的是香港模式,而接下来我们要走的是新加坡模式。以国家为主导,大部分人住在保障型住房里,极小的一部分才用来交易。
其实这也不难想象,在我们国家很多关乎国计民生的产业,都是国家垄断的,比如电力、烟草、石油。其实一定要买房这个习惯,也就存在了二十几年罢了。而在这20年里,商品房已经很好的完成了他的使命。即便他成为历史,也不必太意外。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