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涨停再现 引发市场对公司内幕消息管理的质疑
2021-11-11 16:37:32来源:北京商报
时隔一日,股价提前涨停的情况再现A股,这次的主角是新力金融(600318)。11月10日晚间,新力金融披露公告称,公司拟购锂电龙头企业之一深圳市比克动力电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比克动力”)不低于51%的股权。值得一提的是,就在消息披露当日,即11月10日,新力金融股价涨停收盘,这不免引发了市场对公司内幕消息管理的质疑。回观此次的拟购标的比克动力,北京商报记者发现,也并非资本市场的陌生面孔,曾先后“卖身”长信科技、中利集团,不过均以失败告终,此外比克动力还曾与当升科技等多家上市公司有过合作纠纷。记者注意到,近期,股价提前涨停的情况频现,就在11月9日盾安环境控制权变更消息披露前,公司也提前斩获了两个涨停板。
提前涨停再现
继盾安环境之后,提前涨停的情况再度出现。
11月10日晚间,新力金融披露公告称,公司正在筹划以资产置换及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方式购买比克动力不低于51%的股权,并募集配套资金,公司股票自11月11日起停牌。
据新力金融介绍,本次交易置出资产拟为公司名下类金融资产,具体资产目前尚未最终确定。
需要指出的是,新力金融股价出现提前涨停的情况。交易行情显示,11月10日,新力金融股价小幅低开1.32%,开盘后公司股价迅速拉升,早盘阶段处于高位震荡态势。午后开盘不久,在一笔超4000万元的买单下,新力金融强势封上涨停板,直至收盘未能打开。
截至当日收盘,新力金融股价报涨停价9.15元/股,总市值为46.91亿元,在买一位置仍有4.36万手买单在排队买入。
另外,将新力金融股价区间拉长来看,涨势喜人。经东方财富数据统计,在10月27日-11月10日这近11个交易日,新力金融区间累计涨幅达39.06%,同期大盘跌幅为2.92%。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近期股价提前涨停的情况频现,就在前一交易日,即11月9日晚间,盾安环境披露公告称,为化解金融债务,公司控股股东浙江盾安精工集团有限公司决定将质押给金融机构债权人的公司股份进行协议转让,若上述事项最终达成,将会导致公司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发生变更。
而在11月8日、11月9日,盾安环境股价接连涨停。
盾安环境、新力金融股价提前涨停的情况也备受投资者诟病,其中在新力金融股吧,有投资者表示“内幕交易,支持严查”“一查到底吧,收购消息出来之前连续大涨,这个消息起码提前了两个月透露出来”;盾安环境股吧也有投资者表示“停牌前两天涨停,有泄露内幕消息的嫌疑”。
独立经济学家王赤坤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内幕交易情况是证监会严查的重点,而在重大消息发布前,上市公司股价提前涨停的情况确实容易引发投资者对公司内幕消息是否严密的质疑。针对相关问题,北京商报记者致电新力金融董秘办公室进行采访,不过未有人接听。
标的频现A股市场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新力金融此次的拟购标的比克动力并非资本市场上的陌生面孔,曾欲“卖身”长信科技、中利集团未果,并且还曾与多家上市公司有过纠纷。
据了解,比克动力是锂电龙头企业之一,其前身系比克电子(深圳)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8月15日,设立时注册资本为200万美元,目前公司致力于三元材料锂离子电池研发、生产、销售。
就目前比克动力的股权关系来看,背后也有两家上市公司的身影,分别是长信科技、中利集团,持股比例分别为11.647%、8.2927%,分别是第三大、第四大股东。比克动力第一大股东是深圳市比克电池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29.1434%,公司实控人为李向前。
记者发现,在2017年、2018年,比克动力股东长信科技、中利集团均曾筹划过收购公司,不过最终以失败告终。其中,长信科技2017年拟作价67.5亿元收购比克动力75%的股权,失败之后,中利集团2018宣布拟购比克动力控制权,预计交易作价或达到100亿元,不过也宣布告败。
按照彼时交易情况来看,比克动力估值恐在百亿级别以上。
对于此次重组,新力金融股吧也有投资者发问称“这算是比克动力借壳上市”?不过,据新力金融11月10日晚间公告明确表示,本次交易预计构成重大资产重组,但不构成重组上市。
资料显示,新力金融目前所从事的主要业务有融资担保、小额贷款、典当、融资租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等。拟购资产背后,新力金融业绩表现也不理想,其中公司2020年实现归属净利润约为-800万元,2021年前三季度实现营收、净利双降,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约为3.05亿元,同比下降14.34%;对应实现归属净利润约为888.5万元,同比下降69.51%。
另外,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2019年受新能源汽车购车补贴退坡的影响,标的比克动力遭受巨大打击,这直接导致与其合作的上市公司应收账款难以收回,当年与当升科技、容百科技、杭可科技等多家上市公司发生过“纠葛”,也拖累了上述公司当年业绩。
投融资专家许小恒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标的历史问题能否解决完毕也是监管层审核的关键,这将会是上市公司未来需要重点说明的情况。(记者马换换)